[单选题]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承载力检测方法可用()确定。A .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B .有成熟地方经验时,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C .高应变法D .深层承压板试验
[单选题]载荷试验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时试桩中心与基准桩中心的距离是()A .≥4D且>2mB .≥4D且>2mC .≥2D且>2mD .≥2D且>1m
[单选题]按桩的承载性状来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端阻力承担的桩称为()。A . 抗拔桩B . 摩擦型桩C . 抗压桩D . 端承型桩
[单选题]试验加反力装置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A . 1.0倍B . 1.2倍C . 1.5倍D . 2.0倍
[单选题]慢速维持荷载法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并连续出现两次。A .0.1mmB .0.01mmC .0.2mmD .0.02mm
[单选题]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埋设传感器的纵剖面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A .5°B .10°C .15°D .2°
[单选题]钢管桩的顶端和底端常设有()以减少局部应力过高造成的变形损坏。A . 圆形加强箍B . 环形加强箍C . 方形加强箍D . 三角形加强箍
[单选题]我国目前常见的打入桩主要以()施打。A . 自由落锤B . 蒸汽锤C . 柴油锤D . 液压锤
[单选题]静载试验数据图绘制沉降纵座标满刻度沉降值不宜小于()mm。A .80B .60C .50D .40
[单选题]静载荷试验中卸载应分级进行,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A .1/2B .1/4C .1/5D .1/10
[单选题]管桩按()的不同,分为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后张法预应力管桩两种。A . 材料B . 桩的功能C . 成桩方法D . 施加预应力工艺
[单选题]抗拔桩试验加载装置宜采用()A . 油压千斤顶B . 分离式千斤顶C . 卧式千斤顶D . 电动千斤顶
[单选题]()主要分为钢管桩、型钢桩和钢板桩三种。A . 木桩B . 混凝土桩C . 钢桩D . 组合桩
[单选题]对于验收抽样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要求的()时,可终止加载。A . 抗拔承载力特征值B . 最大上拔荷载值C . 抗拔极限承载力D . 最大上拔荷载值的1.2倍
[单选题]静载荷试验中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A .1/5B .1/8C .1/10D .1/1217
[单选题]直接在地基土上用钻、冲、挖等方式成孔,就地浇注混凝土而成的桩称为()。A . 打入桩B . 抗压桩C . 抗拔桩D . 就地灌注桩
[单选题]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水平作用平面的受检桩两侧应对称安装()个位移计.A .1B .2C .4D .8
[单选题]抗拔桩外部上拔荷载主要由()承担。A . 桩端摩阻力B . 桩侧摩阻力C . 地基土的支持力D . 地基土的端承力
[单选题]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可测定()A .桩底水平抗力B .推定地基土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C .桩身水平抗力D .桩身材料抗剪力
[单选题]试验反力装置中的反力架系统应具有()倍的安全系数。A . 1.0B . 1.2C . 1.5D . 2.0
[单选题]桩按()的不同可以分为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非挤土桩。A . 成桩时对地基土的影响程度B . 桩的功能C . 成桩方法D . 施加预应力工艺
[单选题]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水平推力加载装置最大加载能力应大于最大试验荷载的()倍.A .0.8B .1.2C .1.6D .2.0
[单选题]试桩的沉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A .更严格B .一样C .更宽松D .视情况而定
[单选题]静载荷试验过程中某级荷载作用下,当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倍,可终止加载。A .2B .3C .4D .5
[单选题]快速维持荷载法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A .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B .是否延长维持荷载时间应根据桩顶沉降收敛情况确定。C .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D .荷载掉压不超过10%。
[单选题]静载荷试验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无特殊情况下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可终止加载.A .40~60mmB .40~80mmC .60~80mmD .50~60mm
[单选题]按桩的承载性状来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侧摩阻力承担的桩称为()。A . 抗拔桩B . 摩擦型桩C . 抗压桩D . 端承型桩
[单选题]荷载试验沉降测定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的固定于()A .基准梁B .千斤顶C .桩身D .承压板
[单选题]桩顶刚度大小是其抵抗()的重要保证。A . 内力B . 摩擦力C . 弯矩力D . 变形
[单选题]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A .±5B .±10C .±15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