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弱项,除非到了危急关头,我们的统一战线才发挥团结大多数的作用,其余时间我们总是在与内耗作斗争。与日本、德国相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不如他们,甚至也不如有大熔炉之称的美国。怎样使三个中国人也成为一条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十分重要的难题,希望大家献计献策,就此展开讨论,并吸收有益的精髓付诸行动,我先抛砖引玉。     

 

    有人认为我国存在民族劣根性,无法提高民族凝聚力,我对这种观点坚决反对。民族劣根性并非中华民族的专利,凝聚力强的民族也存在民族劣根性,如日本,连对自己所犯的罪行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都不敢面对,这难道不是民族劣根性?只要我们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一定会提高。鲁迅先生放下手术刀,用笔拯救了多少麻木的灵魂,在那种时代都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不到?在当今注重物质、人心浮躁的时代,文学、道德、舆论以及其他许多手段都可以降低人们对金钱的攫取,从而去追求精神,追求奉献,追求真情……如果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不仅仅局限于大陆,港澳台也会团结起来,全球华人都会团结起来,在全球各地参政议政,维护华人权益,我们的长江黄河情结就会将全球华人联结起来,在全球建筑起无形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     

 

    谈如何提高民族凝聚力,我们很有必要先对什么是民族凝聚力进行解释。民族凝聚力中的民族在我国究竟指各个民族还是中华民族理应不成,但偏偏就有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且还有些人想搞小圈子,闹独立,非要突出自己所在的民族,这固然有历史上的民族矛盾遗留下的祸根因素,但经过新中国的民族和解、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等一系列政策,我国民族矛盾已基本解决,目前主要是别有用心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在作怪。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民族凝聚力中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既然是中华民族,就包括海内外同胞,这样一来,提高民族凝聚力就分为国内和海外两个部分,而且两者又是相通的。随着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国内与海外华人交往日益密切。国内搞好了会吸引更多海外华人,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华人团结;反之,则造成内耗,人才流失,将负面效果扩大到海外。     凝聚力是指什么我们目前还不好简单地加以界定,团结至少是其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我们经常唱的《团结就是力量》就显示了凝聚力的作用,如何提高民族凝聚力呢?我想既然是凝聚力,那就要有一个核心(如美国有个人主义,德国有科学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精神),围绕这个核心产生的向心力把周围的人、物体等等牢牢的聚集起来,可见,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是要有核心,这个核心要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一定的永恒性,不能易变,因此一定要有民族性,要和传统文化结合。     

 

    看来要反思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和新文化时期何等相似!但时至今日,时代背景不同了,我们应结合时代特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五四时期,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各种主义在我国传播,我们面临的是国家何去何从的现实,在战争背景下,有些传统文化被反动集团利用,成为奴役民众的工具,因而有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犯了鲁迅先生所说将小孩与洗澡水一起泼出的错误。文革期间又经“四人帮”集团泼脏水,传统文化更加遭到践踏,使人将之与落后联系起来,乃至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当我们谈古色变的时候,国外却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孔孟老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纷纷登上国外经济、政治、文化舞台。后来出现了以儒家文化治国的新加坡,于是又泛起了新儒家主义,有些人甚至将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都归功于儒家文化,矫枉过正,实际上又害了传统文化。凡此种种,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没有摆正过。     

    

    解放前后,共产主义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们几代人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和心声!共产主义理论中也有不少东西和我们传统文化相通的,但是,我们要承认,在强调共产主义理论的同时,我们也曾经忽略了共产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正如在革命和经济建设中共产主义理论必须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一样,共产主义理论也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如前所述,我国在历史上曾对传统文化存在是是非非的认识,制约了共产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直至现在。当前,在经济基础方面,我们已取得了许多突破,上层建筑方面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脱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的上层建筑仍超前于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与此相适应,我们有必要调整上层建筑的形式,以免上层建筑改革滞后影响经济发展,或者为求经济发展,导致有些人抛弃上层建筑,走二次革命的老路,让革命的鲜血白流,造成历史的灾难-这种悲剧在前苏联已经给我们上演过了。在我们当前时期,经济发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已经凸显,如关于姓“社”姓“资”、姓“公” 姓“私”等一系列的讨论,个人主义与大公无私精神的抵触,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的冲突……在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的的时候,有些人却感到精神的困惑,没有正确的精神追求,于是许多曾经销声匿迹的不良社会现象沉渣泛起,有些共产党人也迷失了方向,被糖衣炮弹击中,有些人对共产主义产生了疑问。这都是由于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出现部分脱节,导致部分人只注重经济基础,忽略了上层建筑建设,共产主义信仰暂时缺位,而又没有正确的精神支柱及时补位的结果。人作为万物之灵,是需要精神支柱支撑的,如同需要脊柱支撑才能直立行走一样。没有精神支柱支撑的人会是盲目的、平庸的、短视的,甚至可怕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已到了必须探求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的结合关键时刻。     

 

    共产主义可不可以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已不成,我们的革命前辈已不止一次的倡导要古为今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超前性,我国古代有不少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比较先进的,如“君轻民贵”思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信念等等,甚至产生了和共产主义相接近的“大同”思想。在读到他们这些思想的时候,我们一方面为我国传统文化拥有这些先进思想而惊叹和自豪,另一方面也为之没有实现而惋惜。如果说古人囿于历史局限性而使其理想得不到实现,那么,在当今时代,应该说历史局限性基本上被克服了,古人的许多宏伟理想现在完全可以实施了,我们无需后人再为我们没有实现这些理想而惋惜了!     古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也不为过,更何况我们还有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呢!《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多么有层次,也符合由具体到一般,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规律。真正做到的有几人,真正做到而又没有成功的又有几人?由《论语》到儒家思想,由儒家思想到道家思想再到佛家思想,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我们一直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整理利用。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充实共产主义,用共产主义改造传统文化,将儒家的入世、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忍让的思想与共产主义的进取、奉献、努力精神等结合起来,使革命更具人文精神,富有人情味,也就更容易将人凝聚起来。实际上,这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对此专门列为一对范畴,可见他们对此是有先见的,只不过我们没有落实而已。现阶段,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的结合既必要:一方面,传统文化不经共产主义改造将无法获得再生,最终会被历史淘汰;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不经传统文化充实,将无法适应我国国情,不利于其在基层实施而流于形式。又可行:传统文化相对于过去的时代背景具有历史超前性,而现在这些历史局限性基本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相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对一部分人来说又显得具有历史超前性,为了提高民族凝聚力,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让其与传统文化结合,可激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份。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入世思想、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尊重规律出世思想、佛家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宽容忍让斗争思想。这三种思想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儒家比较强调参与意识,但也易导致功利主义;道家不太看重名利,亦会陷入与世无争的孤独主义;佛家喜欢无声的反抗,失败时会皈依宿命论。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将三种思想(当然还可加入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综合起来,取长补短。比如,对功利主义色彩太强的人多宣传些道佛观念,对孤芳自赏的人加强儒家思想,对缺乏自信的人多用儒道思想鼓励……一句话:因地因时因人而异。面对多元的世界,我们必须用多元的方法实现我们多元的目标,当每个人的目标(需求)都实现时,我们的“各取所需,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理想不就实现了?从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热情的优良传统上我们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风范,从过去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今天的抗洪抢险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我们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实就是效法我们精忠报国的传统文化,只不过它是先为天皇利用,后来又利用天皇这一形式进行了核心化而已,从这儿我们又看到了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威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目的就是要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提炼出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历史延续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无形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将全中国、全世界的华人团结起来。也许有人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有疆界的民族国家将逐渐淡化,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会有矛盾,我们应强调全球观念,摒弃有形的疆界,树立跨国界的共同理念,而苏联解体证明了这种理想是不现实的,甚至会成为别人攻击、消灭自己的武器。在国内,提高民族凝聚力应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提倡的是广义爱国主义,而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不然有极端民族主义之嫌。前面我已强调,我们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否则强调民族凝聚力会成为分裂主义的道具。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由于人才流动性大大增加,同一民族的人可以属于不同的国家,所以我们突出提高民族凝聚力而不是爱国主义正在于此。      总之,在我认为,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出路就是要总结出中华民族精神,并以之为核心将全中国、全世界的华人凝聚起来。

如何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教师如何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试题]教师如何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 查看答案
  • 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问答题]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 查看答案
  • 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里的群体凝聚力?

    [问答题]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里的群体凝聚力?

  • 查看答案
  • 群体凝聚力如何培养?

    [问答题] 群体凝聚力如何培养?

  • 查看答案
  • 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问答题] 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 查看答案
  • 民族凝聚力主要是指建立在共同的()上的精神凝聚力。

    [多选题] 民族凝聚力主要是指建立在共同的()上的精神凝聚力。A . 理想B . 价值追求C . 统一意志D . 信念

  • 查看答案
  • 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问答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 查看答案
  • 群体凝聚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有()。

    [多选题] 群体凝聚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有()。A . 教育与思想工作B . 建立合理的目标结构与激励模式C . 提高领导者的威信D . 感情融通与关系协调

  • 查看答案
  • 提高团队凝聚力的途径有哪些?

    [问答题] 提高团队凝聚力的途径有哪些?

  • 查看答案
  • 简述竞技体育对民族意识、民族形象、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问答题] 简述竞技体育对民族意识、民族形象、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 查看答案
  • 如何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