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文言文断句翻译

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且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夫李梅实多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者归谷之亏。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故利于彼此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兵耀,昼夜之有长短也。--汉•恒宽《盐铁论》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3、(1)你会用成语概括这则故事吗?这个成语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A.要求B.寻找C.追求D.哀求(3).“长百

  • 查看答案
  • 翻译: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问答题] 翻译: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 查看答案
  • 翻译: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问答题] 翻译: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查看答案
  • 文言文短句翻译官有职掌,先年职守之正、职守之全,而未之行;今日职守之废、职守之苟

    [问答题] 文言文短句翻译官有职掌,先年职守之正、职守之全,而未之行;今日职守之废、职守之苟且因循、不认真、不尽法,而自以为是。敦本行而端士习,止上纳以清仕途,久任吏将以责成功,练选军士以免召募,驱缁黄游食使归四民,责府州县兼举富教,使成礼俗。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举天下官之侵渔、将之怯懦、吏之为奸,刑之无少姑息焉。

  • 查看答案
  •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

    [试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回答: (

  • 查看答案
  • 文言文断句翻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

    [问答题] 文言文断句翻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户口众,簿籍不得少。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

  • 查看答案
  • ()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倡导农商并重。

    [单选题]()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倡导农商并重。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 查看答案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主观题]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 查看答案
  •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的意思包含()。

    [多选题]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的意思包含()。A . 要制定成文法B . 要公布成文法C . 要取消特权D . 要人人守法

  • 查看答案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暮寝而思之,曰:“吾

    [试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分)(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4分)

  • 查看答案
  • 文言文断句翻译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