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A1型题]

若大连接体采用舌杆,此患者下牙槽突舌侧形态为垂直形时,则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

A . 呈接触形式

B . 离开0.1~0.2mm

C . 离开0.3~0.5mm

D . 离开0.6~0.8mm

E . 离开1.0mm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若大连接体采用舌杆,此患者下牙槽突舌侧形态为垂直形时,则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  )。

[单选题]若大连接体采用舌杆,此患者下牙槽突舌侧形态为垂直形时,则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  )。A.呈接触形式B.离开0.1~0.2mmC.离开0.3~0.5mm

  • 查看答案
  • 若大连接体采用舌杆,此患者下牙槽突舌侧形态为垂直形时,则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A、呈

    [单选题]若大连接体采用舌杆,此患者下牙槽突舌侧形态为垂直形时,则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A.呈接触形式B.离开0.1~0.2mmC.离开0.3~0.5mmD.离开0.6~0.8mmE.离开1.0mm

  • 查看答案
  • 患者男性,59岁,8。缺失,余留牙均健康如果大连接体采用舌杆,此患者下牙槽突舌侧

    [单选题]患者男性,59岁,8。缺失,余留牙均健康如果大连接体采用舌杆,此患者下牙槽突舌侧形态为斜坡形,则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A . 紧密贴合B . 轻微接触C . 离开0.1~0.2mmD . 离开0.3~0.5mmE . 离开0.6~0.8mm

  • 查看答案
  • 缺失患者,剩余牙槽嵴低,口底及前庭沟深,余留牙稳固。若采用舌杆为大连接体,舌杆与

    [单选题]缺失患者,剩余牙槽嵴低,口底及前庭沟深,余留牙稳固。若采用舌杆为大连接体,舌杆与龈缘的关系是()A . 离开0.3~0.4mmB . 在龈缘边缘,离0.5~1.0mmC . 离开1~2mmD . 离开2~3mmE . 离开3~4mm

  • 查看答案
  • 如果大连接体采用舌杆,间接连接体最好选用(  )。

    [单选题]如果大连接体采用舌杆,间接连接体最好选用(  )。A.C3D3舌支托B.切支托C.C3D3附加卡环D.C23D23放置邻间钩E.前牙舌隆突上的连续卡环

  • 查看答案
  • 大连接体中的舌杆距牙龈缘

    [单选题]大连接体中的舌杆距牙龈缘A.1~2mm B.2~3mm C.3~4mm D.4~5mm SXB大连接体中的舌杆距牙龈缘A.1~2mmB.2~3mmC.3~4mmD.4~5mmE.5~6mm

  • 查看答案
  • 大连接体舌杆边缘圆滑,下缘厚约为

    [单选题]大连接体舌杆边缘圆滑,下缘厚约为A.0.5mmB.1mmC.1.5mmD.2mmE.3mm

  • 查看答案
  • 大连接体舌杆边缘圆滑,上缘厚约为

    [单选题]大连接体舌杆边缘圆滑,上缘厚约为A.0.5mmB.1mmC.1.5mmD.2mmE.3mm

  • 查看答案
  • 下颌舌侧牙槽骨呈垂直形时,舌杆与黏膜的关系()

    [单选题,A2型题,A1/A2型题] 下颌舌侧牙槽骨呈垂直形时,舌杆与黏膜的关系()A . 与黏膜轻微接触B . 离开黏膜0.5~1.0mmC . 离开黏膜1.5~2.0mmD . 放置舌杆模型区略作修整,使舌杆与黏膜紧密贴合E . 靠近余留牙的龈缘越近越好

  • 查看答案
  • 如果大连接体采用舌杆,间接固位体最好选()

    [单选题,A1型题] 如果大连接体采用舌杆,间接固位体最好选()A . C3D3舌支托B . 切支托C . C3D3附加卡环D . C23D23放置邻间钩E . 前牙舌隆突上的连续卡环

  • 查看答案
  • 若大连接体采用舌杆,此患者下牙槽突舌侧形态为垂直形时,则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