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设计特征周期即设计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特征周期
B . 设计特征周期与设计地震分组有关
C . 设计特征周期与场地类别有关
D . 设计特征周期即指建筑场地的固有周期
[多选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下述()不正确。()A .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8度烈度区甲类建筑宜按9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B . 建筑场地为Ⅱ类时,9度烈度区乙类建筑宜按8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C . 建筑场地为Ⅲ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的地区宜按9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D . 建筑场地为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宜按7度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多选题]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下列关于特征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特征周期是设计特征周期的简称B.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
[多选题]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下列关于特征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特征周期是设计特征周期的简称B.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
[多选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液化指数计算时,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 . 液化指数计算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应取20mB . 0~5m范围内权函数为10C . 深度增加,权函数值相应减少D . 当实测标准贯入击数大于临界标准贯入击数时,液化指数应取负值
[多选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验算竖向承载力时,下述正确的是()。A . ['荷载值应取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值B . 基底平面平均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抗震承载力值,即P≤C . 基础边缘最大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抗震承载力的1.2倍,即Pmax≤1.2D . 基础底面零应力区面积不应大于15%
[单选题]地基基础抗震设计时,下述()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A . 地基为软弱黏性土,软土、不均匀土或液化土时,应估计地震时不均匀沉降值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B .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C .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D . 同一结构单元可视地基条件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
[多选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液化复判时,下述()正确。()A . 液化判别的深度不超过20mB . 采用标准贯入击数判别液化性时,如测试点深度大于15m时,计算临界标准贯入击数时只按15m考虑C . 对于粉土,计算临界标准贯入击数时黏粒百分含量应取实测值D . 对于砂土,计算临界标准贯入击数时黏粒百分含量应取3
[多选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下述对各地震水准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的表述中()是正确的。()A . 遭遇众值烈度时,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B . 遭遇第一水准烈度时,可将建筑结构视为弹性体系C . 遭遇基本烈度时,结构即发生损坏D . 遭遇罕遇地震时,结构不致发生非弹性变形
[多选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对抗震设计要求分阶段进行,其具体内容包括()。A . 满足地震荷载标准组合条件下的强度验算B . 满足第一水准强度及变形验算要求C . 满足第二水准强度及变形验算要求D . 满足罕遇地震条件下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
[多选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下列()为抗震设计危险地段。()A . 可能发生砂土液化的地段B . 可能诱发边坡失稳的地段C . 可能产生地表裂缝的地段D . 可能发生地表塌陷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