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主要反映了()的影响。

A.震源机制和震级大小

B.地震设防烈度

C.震中距远近

D.建筑场地类别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主要反映了(  )的影响。

[多选题]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主要反映了(  )的影响。A.震源机制和震级大小B.地震设防烈度C.震中距远近D.建筑场地类别

  • 查看答案
  • 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主要反映了()的影响。

    [多选题]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主要反映了()的影响。A.震源机制和震级大小B.地震设防烈度C.震中距远近D.建筑场地类别

  • 查看答案
  • 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地震分组,其反映了()的影响。()

    [多选题] 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地震分组,其反映了()的影响。()A . 震源机制B . 震级大小C . 建筑场地类别D . 震中距远近

  • 查看答案
  • 某民用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

    [单选题,案例分析题] 某民用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0~7m为中砂土,松散,7m以下为泥岩层,采用灌注桩基础,桩数5×7=35(根),在5.0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10击,地下水埋深为1.0m,该桩基在砂土层中的侧摩阻力应按()进行折减。()A . 0B . 1/3C . 2/3D . 1

  • 查看答案
  • 建筑抗震设计进行设计地震分组的划分,可更好体现()的影响。()

    [多选题] 建筑抗震设计进行设计地震分组的划分,可更好体现()的影响。()A . 震级B . 震源深度C . 震中距D . 反应谱频谱特性

  • 查看答案
  • 某场地为8度地震区,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甲与建筑物乙的结

    [单选题]某场地为8度地震区,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甲与建筑物乙的结构自振周期分别为0.3s和0.45s,阻尼比ζ0.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如果建筑物甲和乙的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以α1和α2表示,则地震影响系数α1/α2的值是()。A . 1.0B . 1.25C . 1.6D . 2.0

  • 查看答案
  • 某建筑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

    [单选题,案例分析题] 某建筑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覆盖层厚度为20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度为245m/s,结构自振周期为0.5s,阻尼比为0.04。试问:在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相应于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接近下列()项。()A . 0.26B . 0.21C . 0.18D . 0.14

  • 查看答案
  • 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考虑罕

    [单选题]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考虑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特征周期应为()。A . 0.35sB . 0.40sC . 0.45sD . 0.50s

  • 查看答案
  •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单选题]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物阻尼比为0.06,自震周期为2.5s,该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影响系数为()。A . 0.1B . 0.2C . 0.08D . 0.06

  • 查看答案
  • 建于Ⅲ类场地的现浇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8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

    [单选题,案例分析题] 建于Ⅲ类场地的现浇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8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平面尺寸为25m×50m,房屋高度为102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如下图所示。采用刚性好的筏板基础;地下室顶板(±0.000)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8s。该建筑物地基土比较均匀,基础假定为刚性,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底的竖向力Nk=6.5×105kN,横向(短向)弯矩Mk=2.8×106kN·m;纵向弯矩较小,略去不计。为使

  • 查看答案
  • 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主要反映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