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一般资料:马某,男性,16岁,学生
表现出的问题:母子二人一起来访,孩子已经16岁了,今年上初三。孩子每说一句话之前,就得看看母亲的眼色,获得母亲的首肯,才敢讲话。孩子的讲话,也每每被母亲打断,加以解释、更正、澄清。孩子的行为举止,很像一个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不时地,还与妈妈撒撒娇,与一个16岁的男孩子很不相称。上初中以后,求助者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特别害怕与同学相处、害怕压力、害怕考试,于是焦虑、紧张不安,并伴有失眠、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孩子只好中途退学。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母亲很宠爱他,对孩子的一切事务都要亲自打理。可是,上了初中以后,孩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特别害怕与同学相处、害怕压力、害怕考试。尽管母亲用尽了所有办法,但全都无济于事。没办法,孩子只好中途退学。退学后,想了好多办法,什么读技校、上中专,自学成才呀,都试过了。每个计划在最初进行的时候,孩子都是踌躇满志的,可一旦真的进行下去,孩子就虎头蛇尾,坚持不下去。母亲还说:“孩子为自己的前途,整天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吃不好,也睡不着,想来想去,也拿不出个主意。实在想不出来了,就来问我,我说了一大堆,最后又被他一一否定了。这时候,他就会气急败坏地发火、摔东西、踢桌子,有时侯,还使劲拧我的胳膊。您看看,我这些红印全是他昨天拧的。现在我不明白了,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一、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资料整理。
二、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三、请对本案例进行病因分析。
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一句话》一诗中“一句话”就是“咱们的中国”,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判断题] 《一句话》一诗中“一句话”就是“咱们的中国”,揭示了全诗的主题。A . 正确B . 错误

  • 查看答案
  •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极为淘气的儿子前来咨询,罗杰斯与其他专家会诊后的结果是:孩子问题的症结在于母亲对孩子表现出放弃的态度,于是他们在此诊断上与母子分别会谈十多次,但始终没有什么效果。孩子的问题症结在母亲说

    [单选题]一位母亲带着她的极为淘气的儿子前来咨询,罗杰斯与其他专家会诊后的结果是:孩子问题的症结在于母亲对孩子表现出放弃的态度,于是他们在此诊断上与母子分别会谈

  • 查看答案
  • 《一句话》诗中“一句话”、“火”、“火山”、“霹雳”的隐喻含义。

    [问答题] 《一句话》诗中“一句话”、“火”、“火山”、“霹雳”的隐喻含义。

  • 查看答案
  • “一句话,三功能”说的是()的传播模式。

    [单选题]“一句话,三功能”说的是()的传播模式。A .拉斯韦尔B .库尔特.勒温C .卡尔•霍夫兰D .拉扎斯菲尔德

  • 查看答案
  • 一群在海滩边嬉戏的孩子的口袋中,共装有25块卵石。他们的老师对此说了以下两句话:第一句话:“至多5个孩子口袋里装有卵石”;第二句话:“每个孩子的口袋里,或者没有卵石,或者至少有5块卵石。”<br

    [单选题]一群在海滩边嬉戏的孩子的口袋中,共装有25块卵石。他们的老师对此说了以下两句话:第一句话:“至多5个孩子口袋里装有卵石”;第二句话:“每个孩子的口袋里

  • 查看答案
  • 一群在海滩边嬉戏的孩子的口袋中,共装有25块卵石。他们的老师对此说了以下两句话:第一句话:“至多5个孩子口袋里装有卵石”;第二句话:“每个孩子的口袋里,或者没有卵石,或者至少有5块卵石。”<br

    [单选题]一群在海滩边嬉戏的孩子的口袋中,共装有25块卵石。他们的老师对此说了以下两句话:第一句话:“至多5个孩子口袋里装有卵石”;第二句话:“每个孩子的口袋里

  • 查看答案
  • 一群在海滩边嬉戏的孩子的口袋中,共装有25块卵石。他们的老师对此说了以下两句话:第一句话:“至多5个孩子口袋里装有卵石”;第二句话:“每个孩子的口袋里,或者没有卵石,或者至少有5块卵石。”<br

    [单选题]一群在海滩边嬉戏的孩子的口袋中,共装有25块卵石。他们的老师对此说了以下两句话:第一句话:“至多5个孩子口袋里装有卵石”;第二句话:“每个孩子的口袋里

  • 查看答案
  • 每一张美元上都会印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

    [单选题]每一张美元上都会印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A . 平等自由永存B . 信仰之光C . 我们信赖上帝D . 联合则生

  • 查看答案
  • 一句话新闻

    [名词解释] 一句话新闻

  • 查看答案
  • 此文会让我们想到泰戈尔《金色花》中的一句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请你说

    [主观题]此文会让我们想到泰戈尔《金色花》中的一句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请你说说产生这种联想的缘由。

  • 查看答案
  • 一般资料:马某,男性,16岁,学生<br />表现出的问题:母子二人一起来访,孩子已经16岁了,今年上初三。孩子每说一句话之前,就得看看母亲的眼色,获得母亲的首肯,才敢讲话。孩子的讲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