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注释】①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②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③明:第1个“明”作动词,为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④明: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⑤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⑥亲:亲近、体察、尊重;⑦止于至善:以至善为奋斗目标。
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好国家的必要条件是有良好的社会风气

B.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弃旧图新

C.治国安邦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D.只要实施德政就能治国安邦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br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br />【注释】①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②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③明:第1

[单选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注释】①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②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③明:第

  • 查看答案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

    [单选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A.《论语》B.《礼记》C.《中庸》D.《孟子》

  • 查看答案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 )。

    [单选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 )。A.《论语》B.《礼记》C.《中庸》D.《孟子》

  • 查看答案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 )中的论断。

    [问答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 )中的论断。

  • 查看答案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作何解更妥?

    [问答题,论述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作何解更妥?

  • 查看答案
  • 《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判断题]《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A.对B.错

  • 查看答案
  • 《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判断题]《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A.对B.错

  • 查看答案
  • 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问答题] 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查看答案
  • 《大学》中规定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单选题]《大学》中规定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A.止于至善B.修身齐家C.格物致知D.修齐治平

  • 查看答案
  • 《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判断题] 《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A . 正确B . 错误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br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br />【注释】①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②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③明: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