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题库
  • 高中题库

    介绍本栏目包含2022年高中考试题库复习资料,涵盖高中考试试题及答案、历年真题、模拟试题等内容供您参考!
    【CTRL+D 收藏备用】
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试题]__________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查看答案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试题]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 查看答案
  • 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

    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

    [主观题]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 (2分)

  • 查看答案
  • 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来源:学_科_网] -

    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来源:学_科_网] -

    [主观题]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来源:学_科_网]

  • 查看答案
  •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

    [主观题]天目山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 和你一起去。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

  • 查看答案
  • 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4分)

    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4分)

    [试题]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 (4分)

  • 查看答案
  •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单选题]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B.何况C.可见D.虽然

  • 查看答案
  • 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2分)

    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2分)

    [主观题]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 (2分)

  • 查看答案
  • 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试题]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 查看答案
  • 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单选题]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 查看答案
  •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主观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 查看答案
  • 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

    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

    [主观题]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

  • 查看答案
  • 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单选题]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 查看答案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种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种

    [主观题]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 查看答案
  •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

    [主观题]笔 墨 的 超 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 查看答案
  • 从一副混合后的扑克牌(52张)中随机抽取2张,则“抽出的2张均为红桃”的概率 为

    从一副混合后的扑克牌(52张)中随机抽取2张,则“抽出的2张均为红桃”的概率 为

    [试题]从一副混合后的扑克牌(52张)中随机抽取2张,则“抽出的2张均为红桃”的概率为_________(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

  • 查看答案
  • 将一个总数为 A、B 、C 三层,其个体数之比为5:3:2。若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

    将一个总数为 A、B 、C 三层,其个体数之比为5:3:2。若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

    [主观题]将一个总数为 A、B 、C 三层,其个体数之比为5:3:2。若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容量为100的样本,则应从C 中抽取_________ 个个体。

  • 查看答案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 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 查看答案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

    [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玉树藏族自治州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⑥气候高寒A.②④⑥⑤①③B.③①②⑤⑥④C.⑤③①④②⑥D.④⑥⑤①③②

  • 查看答案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C.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D.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查看答案
  • 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

    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

    [主观题]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①?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使我们的传统美德。 ②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③,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1______

  • 查看答案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单选题]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保护人 (法)莫泊桑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

  • 查看答案
  •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主观题](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 查看答案
  •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

    [主观题](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

    [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杂交水稻之父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

  • 查看答案
  •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

    [主观题]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查看答案
  •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

    [主观题](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查看答案
  • (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

    (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

    [主观题](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 查看答案
  •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主观题](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 查看答案
  •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

    [主观题](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查看答案
  •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侵权投诉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苏ICP备16007902号|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120号
    淮安守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