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韩老师在讲解《枫桥夜泊》时把"姑苏城外寒山寺"释为"苏州城外寒山上的寺庙",这时有一学生举手问道:"我曾到过寒山寺,可那里并没有山。据说徐州那儿倒有座寒山。"老师没想到会有这个问题,正在疑惑之际,又有一个学生接着问:"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寒山’又指何处?"这时,韩老师镇定地说:"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同学们回答:"想。"接着,韩老师说:"王兵(班长),你组织几个人去弄清第一个问题。张扬(语文课代表),你负责去弄清第二个问题。明天早上语文课来告诉大家。"后来韩老师与同学们弄清楚了几个问题:①寒山寺确实不是指寒山上的寺,其原名是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时,有个叫寒山的和尚住持该院而得名寒山寺。②地理确有寒山其地,在徐州东南。③"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应指深秋季节中的山,乃泛指。问题:(1)请你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角度,对韩老师的行为作出评析。(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张继《枫桥夜泊》诗中提到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位于()。

[单选题]张继《枫桥夜泊》诗中提到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位于()。A.今江苏无锡B.今江苏苏州C.今江苏南京D.今浙江杭州

  • 查看答案
  • 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的“姑苏城

    [单选题]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的“姑苏城”是下列哪一座城市的别称?()A .苏州B .无锡C .常熟D .镇江

  • 查看答案
  • “姑苏城外寒山寺”,其中寒山寺这一名称与()有关。

    [单选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其中寒山寺这一名称与()有关。A.人名B.地名C.桥名D.山名

  • 查看答案
  •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使寒山寺闻名海内外。相传寒山寺的得名与()有关。

    [单选题]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使寒山寺闻名海内外。相传寒山寺的得名与()有关。A.人名B.地名C.桥名D.山名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张老师在安排学生自学"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时,向学生展示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张老师在安排学生自学"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时,向学生展示自学要求如下:(1)什么是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有哪些?(2)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划分,有哪几种类型?(3)你是如何理解各种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4)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5)我国近百年来气候变化有哪些特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 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黑格尔读书时外号

    [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黑格尔读书时外号"懒狗";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在这个班级中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即使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小时候也曾被学校视为差生,老师对他的总评价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赵老师"芝加哥城市建设选址"课堂延伸的教学过程:在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赵老师"芝加哥城市建设选址"课堂延伸的教学过程:在一张美国北方五大湖附近的轮廓地图上,没有地名,只标注有河、湖、山脉、平原等自然条件和铁矿、煤矿、铜矿等自然资源。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资源、人口、运输以及食品供应方面的地理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对给出的上述地图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确定一下美国北方大城市芝加哥应该建在何处?铁路应该怎样合理选线?公路应该如何分布?但不准学生看地理参考资料和详细地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了似乎合理的见解,每人都标出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赵老师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提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赵老师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逐一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交通和科技……)进一步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的因素有哪些变化?(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区位在空间上扩大)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什么?(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市场需求量)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王老师"冰川是如何改变地表的"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王老师"冰川是如何改变地表的"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在讲地球表面形态,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时,可以设计活动课。教师提出课题:冰川是如何改变地表的?要求学生做探索研究型活动。由教师或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活动方案。分组准备工具:塑料容器、沙、水、纸巾、肥皂。收集冰川类型的文字、图片资料,冰川引起侵蚀和沉积的地貌图片与相关资料。在实验器材准备好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活动。(1)在塑料容器内放入一些沙子。(2)往容器内加满水并把它放进冷冻室直至水结成冰。(3)把冰块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赵老师"人口增长类型"的教学设计片段:师:人口增长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赵老师"人口增长类型"的教学设计片段:师: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哪个指标的变化开始?原因是什么?生:死亡率,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源的保证,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师:发达国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生:低-低-低,因为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条件好、文化教育水平高、生育思想观念先进。师: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大多没有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生: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实力弱、文化观念落后和计划生育政策没能很好地实施。师:世界人口总体看属于哪种增长模式?

  • 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韩老师在讲解《枫桥夜泊》时把"姑苏城外寒山寺"释为"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