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

 三、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文段A,完成15—20题。(20分)

  文段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5.轩榭注音,并解释自出心裁在文中的含义4分)

  轩榭( )( )自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一段中有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哪句话?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5分)

  答:

  17.选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三种。(3分)

  答:

  18.说明语言要求准确,试从选文中找出一个语句,分析是怎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3分)

  答:

  19.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2分)

  答:

  20.用自己的话描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怎样的情形。(3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共4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5题。(22分) -

[主观题]三、现代文阅读(共41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5题。(22分)泥土的声音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

  • 查看答案
  • 二、阅读(30分) 〈一〉阅读文段C,完成33—37题。(15分) 文段C ①有

    [主观题]二、阅读(30分)〈一〉阅读文段C,完成33—37题。(15分)文段C①有一类人,像古井。②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时,都不会多看它一眼。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淘水来喝,这才惊异地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的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竟是那么甜,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③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若愚,更是难上加难。④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拥有的抖出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的,说自己有两分,有两分的呢,说自

  • 查看答案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20题。(16分) 听雨季

    [试题]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20题。(16分)听雨季羡林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

  • 查看答案
  • 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13—17题。(20分)好望

    [主观题]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13—17题。(20分)好望角连俊超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

  • 查看答案
  • (三)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13分)会哭的人更健康①

    [主观题](三)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13分)会哭的人更健康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美国的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在

  • 查看答案
  • (三)文学作品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 大唐柳色 ⑴渭

    [试题](三)文学作品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大唐柳色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渭城朝

  • 查看答案
  • 〈二〉阅读文段D,完成38—43题。(15分) 文段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

    [试题]〈二〉阅读文段D,完成38—43题。(15分)文段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38.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

  • 查看答案
  •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

    [单选题]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一)(8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 晋太元中

    [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一)(8分)桃花源记 陶渊明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 查看答案
  • 二、阅读理解(共37分)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答。 (一)生命生命 夜晚 -

    [试题]二、阅读理解(共37分)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答。(一)生命生命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断地在我头上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会再动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怎样的一种

  • 查看答案
  • 三、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文段A,完成15—20题。(20分) 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