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1段开始。
生:第1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3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
生:苏卅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两个字。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
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2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第3段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问题:
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参考答案与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br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

[问答题]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br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

    [问答题]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一段《<论语)十则》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题。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段《<论语)十则》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题。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日"。谁知道"子日"是什么意思?生(齐):"孔子说"。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日"呢?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生: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

  • 查看答案
  •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br />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大家看大屏幕。<br />(投影“‘三步跨栏法’:①指出说明方法;②分析说明效果;③概说

    [单选题]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大家看大屏幕。(投影“‘三步跨栏法’:①指出说明方法;②分析说明效果;③概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一段《离骚》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段《离骚》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句中都有一个"兮"。谁知道"兮"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句尾语气词。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兮"呢?生:为了让句式更加整齐,节奏感更强。师:《离骚》是《楚辞》的名篇,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生:"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揭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查看答案
  • 案例:<br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br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br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问答题]案例: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生:不好。师:为什么

  • 查看答案
  • 阅读以下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br />教师A:《小狗包弟》教学实录(节选)<br />师:好,哪个小组来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把小狗包弟送到医院,巴金还有没有别的

    [问答题]阅读以下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教师A:《小狗包弟》教学实录(节选)师:好,哪个小组来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把小狗包弟送到医院,巴金还有没有别

  • 查看答案
  • 阅读《为学》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br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br />(生朗读第一段)<br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

    [问答题]阅读《为学》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生朗读第一段)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赞叹的,语气上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赞叹的,语气上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啊?生:(异口同声)好!师:(试探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文章的形式还是……生:(齐声)内容!师:(满意地)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内容!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断评析错误的一项是()。A . 问题设计低稚,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B . 教师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需思考,依靠教师语气即可判定答案C . 教师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属于填空式发问,相比较而言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D . 教学过程中

  • 查看答案
  • 阅读《浪之歌》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br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br />(一)自主阅读<br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问答题]阅读《浪之歌》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第二环节:个性阅读(一)自主阅读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请同学们认真听。师:

  •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br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