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洛克认为,“教师”应该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下列观点和洛克的教师观不相符的是()。A . 教师的专业品质包括积极的教育情感B . 教师应具备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C .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D . 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
[单选题]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A . 阶段性B . 顺序性C . 不平衡性D . 互补性
[案例分析题] 一位幼儿教师在讲完《两条小溪的对话》一课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其他同学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演,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小溪你会说些什么呢?”于是大家都积极地准备,有些同学还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动作,一时间各种性格的小溪都出现了,每个人都演出了不一样的小溪。同学们都说这样的表演课比背课文中的原话精彩多了
[单选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不包括()。A .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B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为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C . 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D .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努力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单选题]某班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忽然有人发出“哎哟”的叫声,老师发现原来有人在班干部的凳子上反钉了几个钉子。下列处理方式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立即查找肇事者B . 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开始上课,课后处理C . 幽默带过,开始上课D . 让班干部自我反思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的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rdq
[单选题]老师穿了一套新衣服,课前一进班级,所有学生的眼光都盯着老师。有几个淘气的男同学就凑在一起,用调侃的语调大声喊道:“老师,我爱你。”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露出羞涩的神情B . 严厉地批评他们C . 微笑着说:"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爱你们。"D . 不予理睬,开始上课
[单选题]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的表现。A . 阶段性B . 不平衡性C . 个别差异性D . 顺序性
[单选题]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 顺序性B . 不平衡性C . 互补性D . 个别差异性
[单选题]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A . 给学生权利B . 教给学生知识C . 尊重和信赖学生D . 尊重学生家长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学生观的范畴?()A .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B .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C . 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D . 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案例分析题] 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老师带着孩子做这个模仿游戏,很受欢迎。有一天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想跟你那样做,我想和你做得不一样!"老师说好,老师拍手,她跺脚,老师扮小花猫,她学大老虎。好多小朋友和老师说,"老师,我们也想做不一样的动作。"老师说好,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做得特别认真。她想到了他们做了很多平时没有的动作。老师发现规则改变后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发展了。
[单选题]青少年的身体有两个生长的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 阶段性B . 顺序性C . 不平衡性D . 互补性
[单选题]儿童认知和思维的发展遵循先具体后抽象的规律,这反映了儿童发展的()。A . 阶段性B . 不平衡性C . 顺序性D . 个体差异性
[单选题]荀子在论述教学时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四位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对荀子这段话做了如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 . 教师甲:荀子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做是教学的最终目标B . 教师乙:荀子认为教学只要尽量发挥我的本心,扩充我的善性,就可以知天了C . 教师丙:荀子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D . 教师丁:荀子认为教学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在于实践
[单选题]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A . 师生关系就是父子关系B . 师生关系基本等同于父子关系C . 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D . 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单选题]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A . 稳定性B . 阶段性C . 不平衡性D . 个别差异性
[单选题]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A . 填鸭式B . 题海式C . 启发式D . 灌输式
[案例分析题]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单选题]新上任的班主任刘老师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总结了班里每个学生的特长,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刘老师的做法体现尊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 . 互补性B . 阶段性C . 不平衡性D . 个别差异性
[单选题]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A . 邓小平教育理论B . 教育理论发展C . 可持续发展战略D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单选题]一位教师走进教室时,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把扫帚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讲义夹上,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搞的恶作剧。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老师大发雷霆,立即查找恶作剧的人B . 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扫帚都向我表示不满了。希望你们在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C . 稍作整理,批评训斥学生D . 认真地说:"我就喜欢接受他人的挑战。"
[单选题]某山区的教师林老师在根据本地区植物种类繁多的特点,带领教师编写了教材《××山区的植物》,并在全区进行推广授课,这突出地体现了林老师是()。A .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B .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C . 课堂教学的管理者D .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单选题]“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 阶段性B . 顺序性C . 不平衡性D . 差异性
[单选题]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A . 因材施教B . 循序渐进C . 抓关键期D . 扬长避短
[案例分析题] 一名初三学生发来邮件说:"按成绩排座位是非常不合理的一件事。以往班上每次考完试,就按考分从前往后排座位,我几乎每次因成绩优异都排在前面,可越是这样,每次考试的心理压力就更大,总想着不能多丢一分,不然就可能排到后排去了。我记得有次考试失利,座位忽然跌到了中间位置,那段日子,坐在那个座位上,感觉就是恨不得自己是透明的,惧怕任何一丝他人的目光。"学习好的有压力,而对成绩排名靠后的,则起不到激励作用。几位老师眼里属于"差生"的同学来电说:"课堂上一抬头便见前方人头攒动……这般望去,心中又
[单选题]素质教育应把()放在首要位置。A . 智育B . 美育C . 德育D . 体育
[单选题]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 顺序性B . 阶段性C . 差异性D . 不平衡性
[案例分析题] 在伦敦举行的“2000年父母与子女会议”上,英国“0至3岁”公司总裁马修·梅尔梅德说,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竞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世。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请谈谈其原因?
[案例分析题] 王老师是某学校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对班里学习好的同学总是关爱有加,而对其他同学要么就不管不顾,要么就没有一句好话,总是讽刺挖苦。班里的杨明成绩总是在班里排最后几名,班主任对他的印象一直不好。其实杨明除了学习不太好以外,在学校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并且体育非常好,是班里的长跑健将,就是平时有点顽皮,不太自觉。班主任对他很有偏见。杨明的家长也侧面和班主任沟通过,提了一些意见,最终却非但没有改变什么,反而加深了班主任对杨明的偏见。